高溫瓷像制作過程中,用到的陶瓷顏料,大多數用的都是釉上彩,而還有釉中彩、釉下彩等陶瓷顏料,那么這些陶瓷顏料之間有什么區別?又有什么聯系?下面來一一的介紹瓷像陶瓷顏料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釉上彩:瓷器釉彩裝飾的一種。又稱“爐彩”。所謂釉上彩,就是先燒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進行彩繪后,再入窯經攝氏600度至900度溫度烘烤而成。釉上五彩,粉彩、琺瑯彩都是釉上彩。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燒成釉下彩 (即在瓷胎上直接繪畫圖案,罩透明釉高溫一次燒成,主要是青花) ,然后再在適當的部位涂繪釉上彩,入爐低溫二次燒成。青花礬紅彩,斗彩、青花五彩都屬于釉上釉下混合彩。最終形成青花類;色釉瓷類;彩瓷類三大系列。彩料品種多,色調豐富,紋樣稍凸出,操作較釉下彩簡便。但畫面光亮度較差,長久使用后易磨損變色;受酸性食物侵蝕會溶出鉛、鎘等毒性元素。主要品種有五彩、粉彩、新彩、琺瑯彩、墨彩、描金等
釉下彩:
釉中彩:除了釉上彩和釉下彩這兩種裝飾方法,近年來發展起來的高溫快燒陶瓷顏料是一種介乎釉上和釉下的所謂釉中彩顏料,其裝飾方法與釉上彩相似,即在燒成的白胎上進行彩繪(貼花),彩燒溫度為重1060—1250℃,彩燒時間為90—100分鐘。釉中彩即在高溫快燒的條件下,制品釉面軟化熔融,使這種新顏料的顆粒滲入釉內,當冷卻后釉面封閉,花色便沉浸在釉中使外觀變得滋潤恍月,細膩晶瑩,頗有釉下彩的效果。這種用高溫快燒顏料裝飾酌“釉中彩”具有獨特的風格,其色彩玉潤柔和,制品耐機械磨損性能和抗腐蝕性能強,同時徹底解決了陶瓷器‘鉛毒’的危害。與“釉下彩’相比,工藝簡便,燒成時間短,成品率高,勞動生產率高。而且便于機械化連續化生產。目前在國外已經普遍推廣應用。
釉下彩:瓷器釉彩裝飾的一種。又稱“窯彩”。釉下彩是陶瓷器的一種主要裝飾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繪制各種紋飾,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淺色面釉,入窯高溫(1200—1400℃)一次燒成。燒成后的圖案被一層透明的釉膜覆蓋在下邊,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顯得晶瑩透亮。它的特點是色彩保存完好,經久不退。我們通??吹降那嗷ù?、釉里紅瓷、釉下三彩瓷、釉下五彩瓷等等就是釉下彩瓷的細分類。
釉下彩歷史:釉下彩瓷的出現應追溯到漢末三國時期,不過當時只是以赫色顏料簡單地點彩來裝飾瓷器,還沒有刻意地繪制紋飾。真正的釉下彩繪瓷應出現在唐代。當時湖南長沙窯的工匠們以氧化鐵,氧化銅為彩料在素坯上繪出不同的圖案,或寫上文字、詩句,然后施青釉經1220℃~1270℃高溫燒制。其后陜西黃堡耀州窯,浙江慈溪越窯等瓷窯亦紛紛效仿,從此釉下彩廣泛流行,屢屢創出驚世之作。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被世人稱為“國瓷”的青花瓷了。
目前,陶瓷考古界普遍認為青花瓷出現于宋代,也有學者認為還應更早,至少應上溯到晚唐。1983年揚州唐城遺址曾出土一批據認為是唐青花的標本,可惜實物太少,且缺乏完整器物。但宋代燒制釉下青花瓷已無任何困難。